【唐代】杜甫
-
蜀主:指刘备。
-
永安宫:在今四川省奉节县。
-
野寺:原注今为卧龙寺,庙在宫东。
-
伏腊:伏天腊月。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。
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。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(766年)从夔州出三峡,到江陵,先后游历了宋玉宅、庾信古居、昭君村、永安宫、先主庙、武侯祠等古迹,对于古代的才士、国色、英雄、名相,深表崇敬,写下了《咏怀古迹五首》,以抒情怀。 [2][5]
第四首咏怀的是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。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,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。
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,烘托其遗迹之流泽。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,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,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,玉殿虚无缥缈,松杉栖息水鹤。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,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,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。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,千百年受人祭祀,表达了无限敬意,发抒了无限感慨。
此诗通过先主庙和武侯祠邻近的描写,进而赞颂刘备、诸葛亮君臣际遇、同心一体,含有作者自己论事被斥,政治理想不能实现,抱负不能施展的感慨。在艺术描写上和前几首又有所不同。全诗平淡自然,写景状物形象明朗,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。
《杜臆》:其四:咏先主祠。而所以怀之,重其君臣之相契也。……幸三峡而崩永安,直述而悲愤自见。
《杜诗解》:前解,首句如疾雷破山,何等声势!次句如落日掩照,何等苍凉!虚想当年,四,实笑今日也。……“翠华”、“玉殿”,又极声势,“空山”、“野寺”,又极苍凉。只一句中,上下忽变,真是异样笔墨。
《义门读书记》:先主失计,莫过窥吴,丧败涂地,崩殂随之;汉室不可复兴,遂以蜀主终矣。所赖托孤诸葛心神不二,犹得支数十年之祚耳。此篇叙中有断言,婉而辨,非公不能。
《读杜心解》:三、四语意,一显一隐,空山殿字,神理如是。五、六流水递下。……结以“武侯”伴说,波澜近便,鱼水“君臣”,殁犹“邻近”;由废斥漂零之人对之,有深感焉。
《杜诗镜铨》:曰“幸”曰“崩”,尊昭烈为正统也。是《春秋》书法。
《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》:起二便是峭笔。三、四低徊,凭吊备极迷离。五、六“巢”、“走”二字法高,而“走”字尤似出意。结腐而峭,笔可排山。
《唐诗笺注》:此诗似无咏怀意,然俯仰中有无限感慨。
《杜诗集评》:抑扬反复,其于虚实之间,可谓踌躇满志。
《杜诗言志》:此一首是咏蜀主。而己怀之所系,则在于“一体君臣”四字中。盖少陵生平,只是君臣义重,所恨不能如先主武侯之明良相际耳。
《昭昧詹言》:“古庙”二句,就事指点,以寓哀寂。山谷《樊侯庙》所出。
《唐宋诗举要》:吴曰:先主一章,特以引起武侯。 [9]
总评
《麓堂诗话》:文章如精金美玉,经百炼历万选而后见 ……杜子美《秋兴》、《渚将》、《咏怀古迹》……终日诵之不厌也。
《杜臆》:五首各一古迹。
《杜诗详注》:卢世榷曰:杜诗《诸将》五首,《咏怀古迹》五首,此乃七言律命脉根蒂。
《葚原诗说》:读《秋兴八首》、《咏怀古迹》、《诸将五首》,不废议论,不弃藻绩,笼盖宇宙,铿戛钧韶,而纵横出没中,复含蕴藉微远之致,目为大成,非虚语也。
《瓯北诗话》:今观夔州后诗,惟《秋兴八首》及《咏怀古迹》五首,细意熨贴,一唱三叹,意味悠长。 [10]
杜甫(712~770),字子美,尝自称少陵野老。举进士不第,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世称杜工部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宋以后被尊为“诗圣”,与李白并称“李杜”。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,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,内容深刻。许多优秀作品,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,因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在艺术上,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,尤长于律诗;风格多样,而以沉郁为主;语言精炼,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。存诗1400多首,有《杜工部集》。 [11]
-
参考资料
-
- 1. 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568
- 2. 萧涤非.杜甫诗选注.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8:252-256
- 3. 蘅塘退士 等.唐诗三百首·宋词三百首·元曲三百首.北京:华文出版社,2009:156-158
- 4. 张国举.唐诗精华注译评.长春:长春出版社,2010:325-327
- 5. 萧涤非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575-580
- 6.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一(唐·杜甫) .搜韵为[引用日期2014-12-24]
- 7.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二(唐·杜甫) .搜韵网[引用日期2014-12-24]
- 8.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(唐·杜甫) .搜韵网[引用日期2014-12-24]
- 9. 咏怀古迹五首 其四(唐·杜甫) .搜韵网[引用日期2014-12-24]
- 10.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(唐·杜甫) .搜韵网[引用日期2014-12-24]
- 11. 夏征农 等.辞海(缩印本)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0:1514